时间:2014年8月16日
地点:文达画廊
主持人:林善文
主讲:黄德基、张志明
嘉宾:杨一江、银小宾、蒋永青
录音整理:赵起霞
林善文:首先请黄德基老师讲讲他这次到海南写生画画的感受。这次到海南画画和在昆明画画有什么不同?
黄德基:这和在云南画画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不一样。云南的天空很透明,紫外线特别强,云南的蓝天可以看得出“味道”,通透中有五颜六色,有厚度,丰富。当然,海南的天空也很明亮,但不像云南的天空这么丰富。在云南画画,我主要是“记录”,而在海南则需要思索,因为大海、沙滩、地平线……感觉很新鲜,真到画的时候,又不知道画什么,之前也没法做功课。画画要尊重现场的感受,做功课也没有用。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用方笔来画,我现在可以说:这和我年轻的时候做的一项工作有关——伐木。我曾经因砍倒很多树而得到表扬,那砍下来的大块儿木屑就是方的,持续的散落在地上,肌理很美。上美院后我发现很多树木的树皮肌理也非常有意味,棱角分明却变化无穷,我喜欢这样的肌理,在我看来它们是没有东西可以代替的。我很早就明白风格这种东西不是自然形成的,一定与某种契机有关系,一定是追求的结果。我曾经听到一个云南著名书法家的讲座,他用排笔写毛笔字,他也说他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模式,他的观点对我也很有刺激,所以我也一直试图用方笔来画画。但是方笔只是一种外表,重要的是你能否画出自己的感受,有没有独到的理解。
林善文:您的画面用了很多纯色。这种方式是西方绘画发展到印象派之后,画家受到谢弗勒尔等人色彩理论的影响,研究色彩关系,后印象派的修拉等画家开始喜欢用纯色画画。纳比派的画家早期也崇尚平面装饰效果,喜欢有东方情调的亮丽色彩。我认为您的画是有一定装饰性追求的,而且用了大量的纯色,是不是跟这一类画家的艺术理念有共通关系?
黄德基:我生长在一个完全被阳光与植物包围的世界,各种动物也是色彩斑斓,它们不论是顺序还是强度都远远超过我后来接受的教育。我第一次见到印象派的作品时,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触动,之后越来越喜欢,因为印象派的表达方式更合适表现云南世界。
林善文:您刚才说喜欢用方笔来画画,看您早期的作品,比如“自行车系列”,有很多线条的组合构成,现在的画面中也有很多线条。您绘画中的线条性很明显,这也是故意的吧?
黄德基:我理解你说的“故意”应该是一种自觉。绘画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语言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节奏,线很容易在画面上形成一种节奏。节奏通过什么去体现?
林善文:下面我们请杨一江教授谈一下他的看法,因为杨老师和黄老师也是多年的好朋友,彼此比较熟悉。
杨一江:我们也是几十年的朋友,一直在关注他。从在学院学习阶段到现在,他的画风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着印象派风格,但自己的语言探索也越来越明确,色彩用得比较浓,原色用得比较多,笔触比较方,和写实绘画产生了一定距离。笔触的重要性更突出,自己的东西已经有点模模糊糊。我觉得他的路子走得最明确是在前两三年,现在好像有点变化,往统一和简化的方向走,比他期待的方向更丰富了。这种感觉也是他对自然态度的变化过程。我觉得他的走法也是内外关系比较统一的。我希望他能在这个范围内走得更远,画面内涵更丰富。下面请银小宾教授谈谈他对两位艺术家的看法。
银小宾:我们谈一幅画,只能从它外在呈现的画面上和内在呈现的语言上这两个方面来谈。很显然,张志明画面里的海南画得更闲适,更优雅。黄德基感受到的海南在他的画面里更单调、平静、枯燥,酷热给人带来万般无赖的寂静。两个人的感受没有对错,只是两个人感受到不同的面而已。从画面语言形式来说,他们都走平面化这条路。现代主义是一种语言形式的革命。油画越来越平面化,放弃印象主义以前的古典主义透视结构,颠覆再现模拟自然的古典主义语言方式,强调绘画的抒情性和现场感。艺术要承载和担当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古典主义时期它都是在为他学科服务,现代主义以后艺术家是在为自己而画,当然它也承载社会文化发展的责任,不过更重要的是承载艺术家对社会的感受。艺术家认为不仅要为人类的文化服务,为艺术的发展服务,同时也要为自己的精神情感服务,借助绘画传递、宣泄自己的心绪,所以现代主义艺术的现场感越来越明显。两人的绘画都非常平面化,很有抒情性,张老师的东西还有一些印象主义的痕迹,也有很强的表现主义成份,这与油画发展的整体脉络是吻合的。另外,有些油画作品有抽象主义的感觉,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两位老师的作品还在大的油画发展的趋势和逻辑里面,只是两人选择的角度、途径、方向不一样。很难用好和坏来评价。今天的艺术更注重受众、空间、在场,以及艺术家完成一幅作品的意义。我就简略谈这些。
林善文:每件作品的完成,都是艺术家与自然对话、与自己沟通的结果。请黄老师再谈谈他的取舍。
黄德基:从绘画风格上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抽象的东西,实际上我也很苦恼,我苦恼就是因为我不能把它画的更抽象。这可能与我的才气不够,性格不够坚强有关。其实原因有很多,环境也很重要,我这几年主要在外写生,对景写生受到限制太多。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会感觉我生活在一个令人恐慌的环境,常常非常难受,会感到特别恐慌,没有安全感,而绘画的时候我会觉得很自由,独立又自尊。如果我画一张别人都看得懂的画和抽象的绘画相比,后者更加纯粹,能给我带来更大的精神慰藉,更令我满足。
林善文:您并没有去走当代艺术的路线。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强,更注重社会叙事,不管是从哲学的层面思考,还是基于政治方面的诉求。您很少涉及这些方面,你基于什么样的立场来画风景画?
黄德基:这其实是一个过程,全国人民都在搞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也在其中。后来发现鱼龙混杂,还有就是它是有“条件”的,我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就急流勇退,转而画风景。对于一个在风景里长大的人来说我觉得画风景更适合我。
林善文:感谢黄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简短的分享,先暂时告一段落,下面请张老师跟我们做交流,聊聊三亚阳光下的感悟。
张志明:这次到三亚写生比起之前画风景有很多变化,那么我的主题就是三亚阳光下的感悟。画风景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觉,还有身体的经验。怎么把身体的感觉融入画面,对画风景而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室内画画可能不会有很多光线上的影响,到了风景里很多东西是短兵相接,出其不意地出现在绘画的过程中。要在很短的时间对绘画做出一个决定,如何绘画,这是我此次写生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刚各位老师说的平面化,在我长时间的绘画经验中,我想得最多的怎样画得更立体。早期特别想画立体,一段时间后发现画不好立体,直到现在反思当代绘画中的立体,我最终发现,学习绘画就是就是从平面到立体再到平面的过程。
极简主义绘画实际上是观念的简化,无论绘画简到什么程度,绝对要留着某些联系性的东西。我一直在想,能不能把我的绘画简到只剩能把事情联系起来的东西,面对对象时能够明确最简的点在哪里,丰富的地方在哪里?我也经常质疑我自己这么画别人看的懂么?我渐渐发现只要把最真实的身心感受融入画面,画面就会有具体感受。这次活动还有一个重要思考,就是画三亚和画云南有什么区别?从某种角度看,我觉得云南和三亚是一样的,关键是你如何认识自然、艺术家和画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塞尚说自然、绘画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自然和艺术家的情感相融合后出现的画面应该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纯粹主观的,特别是在风景画里,要呈现出情景交融的画面,而不是单一的画面。作为艺术家,在画画的时候要用绘画的方式去感知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
林善文:下面我们请杨一江老师谈谈对张老师作品的看法。
杨一江:他现在的画要比原来更加明确,画得不纠结了,最大限度简化了关系的复杂性。他在这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效果上也考虑了很多,技术上的手法和观察上的细致非常稳重,很多貌似画得很巧妙的东西其实是本能的。在中国画风景的艺术家中他已经画的很好,但问题是,是不是画到这个程度就可以,是不是要有更多的份量?这也是一个来来回回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以后要行走的路线,要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他的说法,自然界和我们是平行关系,但面对巨大的普通人群,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自然最能感动人的地方你找到了多少?找到的越多越深,画面的完整性就越强。
林善文:下面我们请蒋永青老师谈谈张老师的画。
蒋永青:云南的风景画有一个很好的起点,但一定要与中国的当代性联系起来去谈才有意义。我们现在找的点特别好,不是从社会性、政治的角度出发,也没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当代艺术的焦虑问题,而是从语言的角度来探索。风景画也生活在当代,任何市场也是通向当代的,问题是我们的风景画怎样才能具有当代性?云南画家很多在搞当代艺术,把关注点放在语言问题上,以语言为支点探索云南风景画的起点是很重要的。我们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它可以有效屏蔽那些例如市场带来的比较浮躁的非常值得受到质疑的干扰。第二,它可以为风景画这种题材本身注入一种活力,让它出现一种新的面貌,我们要注意它内在的张力。
云南的画家在现代语言上的探索是有所保留的。重视平面性但有所保留,保持怀疑的态度。问题是,是不是要把平面的道路走得很熟练了再去寻找其它办法?不管我们怎么走,我们一定要了解平面在当代性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语言的角度看,平面性从传统延续到现在是具有超越性的,平面性既存在于现代性同时也超越现代性延生到当代语言当中,这种平面语言的当代性是什么?它不注重对象,也不注重自我表现。平面化超出了自我和对象这两极。它是横向的展开,是世界的剖面,远远比我和对象要大得多。当代艺术也是在这种世界性的关系中孕育的,这也是平面语言当代性的所在。张志明的画在这些方面是有自己的见解的,他也希望在现实的视觉中来寻找这种空间。现代艺术用主体的角度来超越,或者用幻觉的方式或者用横向扩展的方式,画面里所包含的东西一定是超越地域的,这是世界性,而不是我们到了海南就把受到海南的特殊的刺激下的感受画出来,太在意自己的感觉,没有大的空间和世界的概念,这样是画不好的。
林善文: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下自觉寻求一种突破,这是很好的。谈论黄德基和张志明的作品,我们把话题放在了平面性的高度上,黄德基老师的画主要是放在写实的语境中来寻找平面性;而张志明是在画短期作品时进行语言取舍的结果。我认为张志明老师的作品出现平面化的效果,是因为他在短期内没有实现他所想要的深。他短期创作看似平面,事实上他也做了很多色彩关系的处理来丰富画面,我认为他还是属于写实主义的范畴。希望针对这问题可以展开更多讨论,但今天的主场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分享!
编辑:【travel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