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8月16日
地点:文达画廊
主持人:林善文 张光华
主讲:唐志冈
嘉宾:汤海涛
录音整理:赵起霞
林善文:“天容海色 曲水流觞——云南油画家海南创作行”艺术分享会第一期,我们邀请到著名当代艺术家、云南油画学会会长唐志冈先生来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他的艺术。此次写生活动得以成行跟唐志冈老师的大力支持是密切相关的。早在2003年的时候,他就策划组织 “云南风景大家画”的活动,他一直致力于云南油画队伍的学术建设。我想请唐志冈老师谈谈参加此次海南创作行的感想。
唐志冈:从2005年开始,苏新宏老师和我们一起在创库的井品画廊策划过类似的活动。希望推动云南风景画的发展。云南画家的成长都有过画风景的经历,这跟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缘特征有关系,这跟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区别。别的地方一年四季很少有蓝天白云让人画风景,但是云南可以。所以云南的画家大多数都有画风景的情结。在那个时候,我们就想系统地总结云南的风景画。
组织“云南风景大家画”不是为了满足画家自己的个人喜好而是为了艺术的大众化。我们希望风景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因为那个时候已有市场经济,我们这些艺术家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去帮助更多的年轻人和更多走不出家门的艺术家实现他们的转型。让更多的人来画风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公众意识到自己身边有着不错的油画风景画,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风景请到家里去,和大自然生活在一起。
云南油画学会创史人苏新宏曾是云南风景写生的领头羊,他带领着大家做了很多年的努力。近几年很多人的风景画都画得不错了。在今天这样一个风景画创作的大好形势下,新的问题冒了出来 :风景画的市场是否有包容性——市场化的群体话题,或者说通俗与庸俗,传统与现代,写生与创作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都不是小问题。随着这样的活动开展,思考多了,大家越来越明确自己的目标了。今天的风景画不同于80年代的“申社”时期,当时的艺术家已经完成了他们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走出了云南,创立了云南画派。2000年以后的艺术家应该做些什么?云南的风景向何处去? 道路要怎么走?大家要有自觉。像善文、阿华、海涛你们年轻一代的批评力量也要多思考。市场化的历史时期,离开市场什么样的艺术都是不可以的,作为画廊,文达既要顺应市场的需求,又要引领时代的消费,两手都要硬!这次文达画廊与净雅画廊联手操刀,选择了这么一些在市场上有潜力的艺术家,通过探讨与实践,用市场来推动云南风景画的学术进程,来严肃云南的艺术品收藏。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以团队意识,为今天、现在、过去这一百年,尽一些责任,形成新的云南画派。这也不仅仅是艺术家和批评家的事情,还要联合社会各界爱好艺术的人士来共同探讨,找一条适合云南本土油画风景创作的发展道路。
我不是很喜欢“风景写生”的提法,写生就是写生,无论是风景、静物还是人物,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察及表达,讨论的都是人对世界的看法。谈到我个人。我的绘画都跟我的部队经历有关。画宣传画、画领袖像,画工农兵,因为工作的经历,画人物是我的长处。但是在学习、在教学当中,我也画了很多年的风景。色彩教学主要的方法也是画风景,所以在画风景上也有特殊的情结。虽然风景画不是我的主题,写生也不纯是风景,去海南主要也是看到什么画什么,不局限在风景里边,总是人在风景里边。
林善文说我是“色彩的诗人”,有人从军旅生活、儿童童话等方面谈我的作品谈得很多,今天讲到了诗美,从“诗性”和“色彩”两个方面谈我的作品,我觉得很好。诗性的表达与对色彩诗人的追求是我一直以来潜藏于内心的。在我的画里也一直有潜在的诗性表达,绘画语言中诗美的表达是语言的一种高度。点墨成金,用很少的笔墨来点化山河,这是我对艺术的追求。
我内心对画面的追求,不是简简单单地用笔很简,而是有画外的用意。这也是我们看待别的艺术家应有的眼光。我和汤海涛曾谈到云南风景画的三种现状:一是图像绘画,这不是说画家去抄袭照片,而是画家借用图像改变观看的一种方式,这一类的画家生活在图像的世界中,他们通过镜头来认识世界;二是意象绘画,这是指从中国传统水墨中出来的艺术理念;三是乡土油画,是特指云南本土“普赭翠”小风景写生样式中发展出来的风景画。我们这次活动囊括了以上三种类型的艺术家。通过“海南行”这样的活动,大家做一个交流,艺术家与年轻批评家,以及文化各界共同努力,调动收藏、商业、媒体的力量,让艺术家自觉地在学术上有所交流,在市场上也得到推动。
林善文:唐老师谈到“回到绘画”的话题。其实创作回到写生中去,也是语言修炼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像大家现在看到唐老师的画,与实景很不一样,但觉得还是很好看,他在色彩方面的造诣和对画面的分解,绘画本身的构成关系等等,都非常具有艺术性。
唐志冈:我非常反对离开客观认识的主观表达。首先应该对客体有一个理性的研究和认识,然后才是有所谓的主体世界中的感受与自觉,再才是到另一个“画”当中去表达。常言说的“照猫画虎”的深意是沒有见到过老虎可以看看猫,猫虎同科但物种不同,照猫不要只会画个猫,而能画个虎。画画最害怕的就是被困其中,不能画猫而被猫所困。
张光华:唐老师谈到要用个人的笔墨修养,用诗性的语言去征服观众,我认同您的说法。我相信真正的收藏家不会套用“极简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被艺术史拿来作为分类依据的概念,作为是否收藏某个艺术家作品的理由,而是被他的艺术语言表现力和绘画传达的主题所感动,所以,笔墨修养对艺术家是非常重要的。您有自己独特的色彩语言和技法,但您不满足现状,一直在寻找更高的创作方向,用您自己的话说是游刃有余、不落痕迹地构筑诗性意境,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但我对您提出的建立“云南画派”的观点不甚认同。一方面强调寻找自己的风格特征,宣扬个性;一方面又强调云南艺术家的团队意识,希望建立新的云南画派。这两种希望是互相矛盾的,在“画派”的名利驱使下,必定会有艺术家放弃自己最具个性魅力的艺术方式,而去仿效画派中最具明星效应的艺术语言。云南重彩画确实有过它的辉煌,具有形成“云南画派”的创作团队,相同的审美趣味和相同的语言倾向,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是云南艺术的骄傲。然而,也正是因为“云南重彩”和所谓“画派”的一时荣耀,限制了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能走出“民族风情”,也就不能与时俱进。相反,今天很少观众知道“云南画派”,却有很多人知道“丁绍光”,认识他是因为他有鲜明的个人语言。再者说,建立“画派”的首要条件是有共同的艺术主张、艺术理念或语言方式,并同心协力去实践这些共同的追求。而我们这个艺术群体中的每位艺术家都是各自为战,各自有各自的艺术追求的,他们的个人能力可以自我实现,又何必去附会他人呢?
我的理解是,您希望云南的油画艺术或风景绘画能够成就一种地域性影响力,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知道,在云南生活着众多优秀的、有丰富创造力的艺术家,并鼓励大家不要放弃自我精进的意志,但是否要通过“画派”的方式进行凝聚,是需要慎重考虑的。我们有“云南油画学会”和“昆明市风景画学会”等交流平台,还有“文达画廊”的积极推动,它们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唐志冈:前面的部分谈得很好,但是却落在了一个歧途上。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艺术家都能在承载的客体上找到他存在的可能或者是宣泄的方式。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怎样才能找到宣泄的对象与方式,反过来又在一个陌生的对象上能找到新的笔墨趣味。这是艺术家的素养,如果艺术家只看到经济效益和市场的需要,那么就会丧失其“存在”感,这是艺术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艺术家要超越市场的控制,寻找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我认为“笔墨”是最重要的,用笔墨来诠释海南。这是第一位的。笔墨的高度如果都能够解释,那么就跟地域性没有关系了。机会主义的角度就是只画一个东西。云南画家如果能够超越地域性,在笔墨上有所成就那么是可以画天下的。
张光华:这次的三亚写生最宝贵的经验是,明确提出了“笔墨性”问题,为此行诸位关注的问题找到一个核心概念。
林善文:请云南艺术学院的教授,批评家汤海涛发言。
汤海涛:我想脱离唐老师的画,先说他这个人。我和唐老师以前很有距离感,因为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但是慢慢的对唐老师的看法有了改变,是他对身边朋友的关心,是因为苏新宏老师。唐老师对苏新宏老师有着特别深厚的情感。他是个性格非常粗的人,但对自己的朋友非常细心,在不同的场合都会提及苏老师,这让我特别的感动。唐老师真的是一个特别杰出的人,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唐老师的文字,感觉五雷轰顶,文章写得很好,他能把人性最本真的部分用文字表现出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隐喻的东西,被他用了最直接的方法表现出来,我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气氛真的特别的感动,只有最真实面对自我的人才可以把别人的评价放在一边,完完全全的交出自己。他又是一个特智慧的人,他的艺术就是那种直击要害的作品,他的智慧体现在他的现当代艺术创作当中。他是中国现当代艺术最成功的人,但是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最成功的人是打擦边球的人,唐老师就是那种打擦边球的人,把大人之间不能说的事情,转换成孩子的游戏说出来,而且说了又让所有人都无法发作。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极高的表现智慧,换言之唐老师这些作品摆脱世俗的约束。
苏立文到云南艺术学院办讲座,说:“请大家赐教于我,如何书写艺术史,而不用以往的方式?” 90岁的老人家,名满天下的中国艺术史大家都能如此谦虚的发问。其实那个答案在唐老师心里也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历史不会选择错误,虽然它会遗漏,但是选出来的都是最好的。唐志冈老师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史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我认为历史没有选择错。林善文说的唐老师的“诗性”,我个人认为不是理性的诗,也不是感性的诗,而是像一个高僧写的句子,是对于哲学、佛教和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直击人生的要害。这次写生他同样直击了要害。我们在被动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会陷入一种快感循环,因为每一次完成一张优美的风景画时我们都会有一种满足,但是唐老师是看到这一问题的人,所以他出拳是直击云南写生的要害。唐老师这批海南的作品中就画出了他最本质的东西,外在的视觉的变化把它表现了出来。
林善文:感谢汤老师的精彩发言。“色彩诗人:唐志冈”分享座谈主场结束,谢谢大家参与!
编辑:【travel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