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抄唐代诗人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于是,很多人就用韩翃此诗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来打谜语、猜地名。不用猜了吧?全国人民都知道说的是昆明。
其实,《寒食》一诗虽然婉转含蓄,用的是曲笔,但仍是韩翃的“刺政”之作。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日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色美景,描绘出一幅夜晚走马传烛的图画,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但是,陶醉于歌咏之余,还是可以嗅出一丝丝郁闷和盛筵必散的伤感。
韩翃诗中的“春城”说的是长安,唐代的帝都。不是昆明。那时候的昆明,远在南荒,知道的人鲜也。再早一点,“昆明”也叫“昆弥”,还不是一个城池。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西自同师(今保山)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由此可见,“昆明”一词指的是古代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 依晋人常琚的解释:“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意思是人口众多的昆明族。
昆明的好天气世人皆知。尤其在中国将近一半的天空都沦陷于雾霾时,云南,特别是昆明的蓝天白云,更像是一个世外桃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春城”的美誉,得之于鲜花常年开放,草木四季常青的宜人气候。在云南,鲜花是不论季节的,冬天仍然可以见娇艳的玫瑰。 滇东一带,蔷薇花甚至一月份仍在开花。 全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就在在昆明呈贡斗南,每天的鲜花进出量,居全国之冠。
是四川新都人、明代文人杨升庵第一个以“春城”特指昆明。杨升庵在云南三十余年,从三十七岁到七十一岁,足迹几乎踏遍边疆的山水草木,他把渴望落叶归根的乡恋融入了《春望三绝》一诗中:“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欲把归期卜神语,紫姑灯火正萧条。”此诗的“春城”所指即是昆明。有意思的是,为何首先称昆明为“春城”的人不是洞悉昆明风物的本地文人墨客,而是一位外乡人呢?大概是“久居兰室不闻其香”吧?近代以来,“发现云南”的也大都是外来者,比如美国人洛克、俄国人顾彼得,还有写《南行记》的艾芜先生。还有画首都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而一举成名画家袁运生。
云南本土画家对“云南”山川风物、花鸟草木的重新认识和发现,早一点的有担当和尚的枯笔山水石林。近世以降,廖新学、刘自鸣、王晋元、袁晓岑、丁绍光、蒋铁峰、姚钟华等先生,也有诸多贡献。所以,这次“心花怒放——斗南艺术馆迎春花卉主题画展”,击鼓传花,以艺会友,邀请了八十多位活跃在云南美术界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同台献艺,展出他们以“花草”为主题的油画、版画、水墨、水彩作品,可谓盛况空前的壮举。这些作品,“一花一世界”,从中可以看成是云南艺术家重返心灵本源,对故乡的一次亲近与回归。在这里,“心花”不仅仅是对云南大地自然之境的描绘,更是化景物为情思的升华与创造。这些作品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如云南的山水草木一样,“怒放”于大地、山野、河谷,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美丽祥和的天空。
2016年1月7日于昆明
编辑:【陈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