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远赴法国求艺者多如过江之鲫,其中能不为求生活而改变初衷者如大浪淘沙,所余无多;坚守求艺而又能为法国社会接纳的成功者更是凤毛麟角,何一夫当列其中。
中国画是我国粹,秦笔汉纸有数千年传统积淀,堪称博大精深,能画者众多,善画者也不少,但是真正有思想兼善画者还是凤毛麟角,何一夫仍当列其中。
中国艺术在西方一直享有崇高的声誉,但主要似乎是集中在青花瓷一类的古玩上,热爱并又懂得中国画的似乎还是与汉学相关的少数学者专家层面,大众的认识还是一种东方的文化“符号”,带一点猎奇的眼光。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的重重阻隔,让法国人理解并接受中国画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何一夫旅法16年,用一杆细细的毛笔和薄薄的宣纸,春风化雨般让习惯于安格尔、德拉克罗瓦、库尔贝、米勒到莫奈、塞尚、毕加索一脉法国油画厚重醇烈的当地观众,逐渐把眼光放到身边这位中国画家以清丽淡雅的东方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朝夕相对的家乡景物,乃至刻骨铭心的西方哲理名言被中国的书法篆刻所转达而对遥远的东方中国画“另具只眼”的欣喜,从而引发对古老中国画以及相关文化传统的兴趣,这就是何一夫在法国创作中国画的出发点。他的“巴黎”、“布列塔尼”、“阿尔卑斯”写生系列,生动记录了这一实践过程,画作除了展览还相继出版,画册曾荣登法国出版业排行榜前茅而引起舆论的关注成一时佳话,随后他画的鼠果图又被法国政府选为庆祝中国鼠年的纪念邮票发行,更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象征,连国内的央视和中国文化报等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并刊登了作品,何一夫的创作声誉达到一个高峰,但随之而来的频繁展览和社会活动使他积劳成疾,竟至不治。
他的大量遗作由他生活过的法国雷恩市博物馆精心保管,当地孔子学院的一个厅被命名为“何一夫厅”,雷恩市市长专门出席了命名仪式,备至哀荣。
何一夫糅合中西的艺术理念使他的作品既有西洋水彩画对色彩的敏感又有中国画骨笔的构架,同时又隐隐留下传统笔墨发挥的伏笔。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潜移默化于形色之中,循此途径,当极有创新的空间,可惜天不假年,开始壮阔的艺术生涯嘎然而止,留下未竟的创作计划和成功的蓝图,就象一个战士倒在途中。
何一夫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中国和平崛起的巨大背景,但他扎根于民间的长期耕耘交流有别于当下某些官方宣示和商业炒作的喧嚣闹热,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深入民心的热爱才是稳固而长久。何一夫的成功基于对祖国文化执着的自觉和对他国文化由爱而生的尊重,以及双方对平等交流一种持久的真诚。
何一夫的成功当然也应该作为中国画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其在无节制的自我重复中消耗自己,不如毅然汲取上下两端之资源改善自己:即中国画传统的精神渊源和当下生活的无限可能。吐纳自然,无牵无挂,新辟天地,自由自在。
斯人已去,何一夫与他的毛笔印章已归土于滇池之滨,与明月涛声为伴,眼前的遗作鞭策我们对艺术使命的思考。
李小明
2010年5月30日